「宜居帶」是指一個恆星系統內,適宜孕育生命的地帶,位於「宜居帶」內的行星,距離其所屬恆星的位置適中,意味行星溫度不太熱也不太冷,有機會令液態水存在,例如地球便處於我們太陽系的「宜居帶」內。另外,若行星體積與地球愈接近,亦代表它愈可能擁有像地球的岩石及海洋結構。今次被形容為「地球雙胞胎」的行星開普勒-22b(Kepler-22b),距離地球600光年,半徑是地球2.4倍,相信可能擁有類似地球的岩石結構。
主星比太陽小 1年290日
此外,它的主星開普勒-22與太陽大小接近,僅比太陽略為細小暗淡,而開普勒-22b環繞主星運行的距離,比地球環繞太陽的距離少15%(公轉需時290日),位處「宜居帶」的最佳位置,估計若它擁有類似地球的岩石表面和大氣層,其溫度可達21℃,相當於地球溫帶的春天,足可令孕育生命的液態水存在。
太空總署稱,歐洲科學家之前雖曾證實兩顆體積接近地球的「宜居帶」行星存在,但它們環繞運行的恆星都比太陽細小,而且只是位於「宜居帶」邊緣,相比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今次找到了「真正地球大小的宜居帶行星」。
液態海洋可能存在
開普勒望遠鏡3年前升空,長期監察15萬恆星的光度有否突然減弱,以判斷各恆星是否有行星環繞運行遮擋光線。該望遠鏡運作3日,即首度發現開普勒-22b,加上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及地面望遠鏡的協助,使當局多次觀察到該行星環繞開普勒-22運行的證據,證實了它的存在(見另稿)。該望遠鏡迄今發現了2323個疑似行星,其中10個體積與地球接近,並處於「宜居帶」,相信繼續觀察將有更多「宜居帶」行星可獲確認。
太空總署科學家赫金斯(Douglas Hudgins)稱,今次是「尋找地球雙胞胎之路的里程碑」。研究結果將在《天文物理期刊》公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