龜在四靈中是惟—存在的動物,也是動物中壽命最長的。人們不僅把龜當成健康長壽的像征,還認為它具有預知未來的靈性。在古代,每當舉行重大活動之前,巫師都要燒龜甲,然後根據龜甲上爆裂的紋路來占蔔吉凶。所以,人們稱龜為“神龜”、“靈龜”。神龜在中國曾經受到過極大的尊敬,在古代帝王的皇宮、宅院和陵墓裡,都有石雕或銅鑄的神龜,用來像征國運的久遠。
2009年8月18日星期二
中國四瑞獸 - 麒麟

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,據說能活兩千年。雄的名麒,雌的名麟,合稱麒麟。性情溫和,不傷人畜,不踐踏花草,故稱為仁獸。
麒麟的形似馬,狀比鹿,尾似牛尾。麒有獨角,麟無角,口能吐火,聲音如雷。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。相傳只在太平盛世,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,亦作騏驎。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,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,據傳孔子出生前,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「口吐玉書」,書上寫道「水精之子,係衰周而素王」[1],孔子在《春秋》哀公十四年春天,提到「西狩獲麟」,孔子曾寫歌:「唐虞世兮麟鳳游,今非其時來何求?麟兮麟兮我心憂。」[2],不久孔子去世,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。參見《春秋》,《聖跡圖》。
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,使家族興旺,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,也把傑出的兒童稱為「麒麟兒」、「麟兒」。
「麟止」是指絕筆,元狩元年(前122年)冬十月漢武帝至雍(今陝西鳳翔)獲白麟,一角而五趾,作《白麟之歌》,司馬遷作《史記》於此處止筆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「於是卒述陶唐以來,至於麟止。」
明永樂十二年(1414年),鄭和的船隊航行到孟加拉,曾帶兩隻孟加拉國進貢的麒麟(長頸鹿)回到北京。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績。
當時阿拉伯語中長頸鹿叫 giri,「麒麟」即作為 giri 的音譯。時至今日,日語及韓語中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,閩南語也將「長頸鹿」稱作「麒麟鹿」。
中國四瑞獸 - 鳳凰
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,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。羽毛一般被描述為赤紅色,雄的叫鳳,雌的則叫凰,但叫鳳凰的時候均代表女性。常用來像征祥瑞。亦稱為丹鳥、火鳥、鶤雞、威鳳等。類似的傳說亦見於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中。
最早鳳凰屬風,在古代風神信仰中,認為世界上的風是由巨大的鳥拍動翅膀產生的,這種能產生風的鳥就是鳳凰,故崇拜鳳凰為各方風神,認為四方各有一隻巨鳥在拍動翅膀。也因此「鳳」、「凰」二字與「風」字同有代表風的「几」部。後來風的代表逐漸被呼風喚雨的龍所取代,而鳳凰也逐漸衍生出祥瑞、女性或者是火等這類的象徵。嚴格來說鳳凰的種類繁多,因種類的不同其象徵也不同,不過近代由於受到西方不死鳥Phoenix自焚的神話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,一般說到鳳凰都是先聯想到火鳥。
鳳凰一度由於五行屬火,因此被視為陽,代表雄性;而龍五行屬水,被視為陰,代表雌性。後因為龍的形象更為帝王所喜歡,所以改為以龍為陽,以鳳凰為陰。
據《爾雅·釋鳥》郭璞注,鳳凰特徵是:「雞頭、燕頷、蛇頸、龜背、魚尾、五彩色,高六尺許」。《山海經·圖贊》說有五種像字紋:「首文曰德,翼文曰順,背文曰義,腹文曰信,膺文曰仁。
據現存文獻推斷:鳳鳴如簫笙,音如鐘鼓。鳳凰雄鳴曰即即,雌鳴曰足足,雌雄和鳴曰鏘鏘。
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,天下太平的象徵。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,便有鳳凰飛來。「鳳」其甲骨文和「風」的甲骨文字相同,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,及靈性力量的意思;凰即皇字,為至高至大之意。
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,常和龍一起使用,鳳從屬於龍,用於皇后嬪妃,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。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。鳳也代表陰,儘管鳳凰也分雄雌,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。「鳳」、「凰」常見於女性名。宋朝就常使用龍鳳旗,還使用龍鳳作為吉祥標記,使用在物品上,比如龍鳳團茶。
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,為鳥中之王(儘管她是虛構的),有「百鳥朝鳳」之說。
按陰陽五行之說,鳳色赤,五行屬火,是南方七宿朱雀之象。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(《禮運》,龍、鳳凰、麒麟、龜)。
香港中文大學以鳳作為校徽。
而鳳凰亦有「愛情」、「夫妻」的意思;語本詩經大雅卷阿:『鳳皇於飛,翽翽其羽。』李白·早夏於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:「重傅侯玉潤之德,妻以其子,鳳凰於飛,潘楊之好,斯為睦矣」。
鳳凰在中國文學中常比喻為「真摯的愛情。」
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認為,在中國的象徵文化體系中,鳳凰是完美主義的化身,鳳凰文化的精髓是「和美」。通過研究,龐進發現鳳凰是「合」的神物,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理解、尊重、敬畏、愛戀、審美的結果,這與道家強調的「天道自然之和」即「天和」相一致。
而鳳則同風相通,也可理解為「風神」。
而凰,古音與光相通,有的究者認為是一種與光有關的鳥,即太陽鳥。
古人又歷來將鳳凰視為一鳥,於是鳳亦由風神轉換為火神。《初學記》卷三十引緯書《孔演圖》說:「鳳,火精」。
又《鶡冠子·度萬第八》:「鳳凰者,鶉火之禽,陽之精也。
最早鳳凰屬風,在古代風神信仰中,認為世界上的風是由巨大的鳥拍動翅膀產生的,這種能產生風的鳥就是鳳凰,故崇拜鳳凰為各方風神,認為四方各有一隻巨鳥在拍動翅膀。也因此「鳳」、「凰」二字與「風」字同有代表風的「几」部。後來風的代表逐漸被呼風喚雨的龍所取代,而鳳凰也逐漸衍生出祥瑞、女性或者是火等這類的象徵。嚴格來說鳳凰的種類繁多,因種類的不同其象徵也不同,不過近代由於受到西方不死鳥Phoenix自焚的神話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,一般說到鳳凰都是先聯想到火鳥。
鳳凰一度由於五行屬火,因此被視為陽,代表雄性;而龍五行屬水,被視為陰,代表雌性。後因為龍的形象更為帝王所喜歡,所以改為以龍為陽,以鳳凰為陰。
據《爾雅·釋鳥》郭璞注,鳳凰特徵是:「雞頭、燕頷、蛇頸、龜背、魚尾、五彩色,高六尺許」。《山海經·圖贊》說有五種像字紋:「首文曰德,翼文曰順,背文曰義,腹文曰信,膺文曰仁。
據現存文獻推斷:鳳鳴如簫笙,音如鐘鼓。鳳凰雄鳴曰即即,雌鳴曰足足,雌雄和鳴曰鏘鏘。
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,天下太平的象徵。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,便有鳳凰飛來。「鳳」其甲骨文和「風」的甲骨文字相同,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,及靈性力量的意思;凰即皇字,為至高至大之意。
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,常和龍一起使用,鳳從屬於龍,用於皇后嬪妃,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。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。鳳也代表陰,儘管鳳凰也分雄雌,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。「鳳」、「凰」常見於女性名。宋朝就常使用龍鳳旗,還使用龍鳳作為吉祥標記,使用在物品上,比如龍鳳團茶。
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,為鳥中之王(儘管她是虛構的),有「百鳥朝鳳」之說。
按陰陽五行之說,鳳色赤,五行屬火,是南方七宿朱雀之象。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(《禮運》,龍、鳳凰、麒麟、龜)。
香港中文大學以鳳作為校徽。
而鳳凰亦有「愛情」、「夫妻」的意思;語本詩經大雅卷阿:『鳳皇於飛,翽翽其羽。』李白·早夏於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:「重傅侯玉潤之德,妻以其子,鳳凰於飛,潘楊之好,斯為睦矣」。
鳳凰在中國文學中常比喻為「真摯的愛情。」
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龐進認為,在中國的象徵文化體系中,鳳凰是完美主義的化身,鳳凰文化的精髓是「和美」。通過研究,龐進發現鳳凰是「合」的神物,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界各種生物理解、尊重、敬畏、愛戀、審美的結果,這與道家強調的「天道自然之和」即「天和」相一致。
而鳳則同風相通,也可理解為「風神」。
而凰,古音與光相通,有的究者認為是一種與光有關的鳥,即太陽鳥。
古人又歷來將鳳凰視為一鳥,於是鳳亦由風神轉換為火神。《初學記》卷三十引緯書《孔演圖》說:「鳳,火精」。
又《鶡冠子·度萬第八》:「鳳凰者,鶉火之禽,陽之精也。
中國四瑞獸 - 龍
龍,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,是一種神異動物,具有蝦眼、鹿角、牛嘴、狗鼻、鯰鬚、獅鬃、蛇尾、魚鱗、鷹爪、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。
前人分龍為四種:有鱗者稱蛟龍,有翼者稱為應龍,有角者稱虯龍,無角者稱螭龍。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,獨角為蛟,無角為螭,無腳為蠋。
龍有九個孩子,每個孩子都有龍的部份外觀及內涵特性,但是每個孩子長得不像龍。
一說:囚牛 | 睚眥 | 嘲風 | 蒲牢 | 狻猊 | 贔屭 | 狴犴 | 負屭 | 螭吻
另說:贔屭 | 螭吻 | 蒲牢 | 狴犴 | 饕餮 | 蚆蝮 | 睚眥 | 狻猊 | 椒圖
其他:螭 | 麒麟 | 犼 | 貔貅
傳説中的人類始祖伏羲、女媧,皆龍身人首(或蛇身人首),又被稱爲「龍祖」。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、黃帝,傳説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,「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」(《竹書記年》),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「神龍首」而生,死後化爲赤龍。因而中國人自稱為「龍的傳人」。
傳說龍能隱能顯,春風時登天,秋風時潛淵。又能興雲致雨。龍後成為皇權象徵,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,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。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,普遍尊尚「龍」。中國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龍的傳說。
《山海經》記載,夏後啟、蓐收、句芒等都「乘雨龍」。另有書記「顓頊乘龍至四海」、「帝嚳春夏乘龍」等傳說。在中國,流行 「耍龍燈」(「舞龍」、「龍燈舞」)等風俗。
最早時鳳凰由於五行屬火,因此被視為陽,代表雄性;而龍五行屬水,被視為陰,代表雌性。後由於龍的形象更為帝王所喜歡,因此改為以龍為陽,以鳳凰為陰。
前人分龍為四種:有鱗者稱蛟龍,有翼者稱為應龍,有角者稱虯龍,無角者稱螭龍。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,獨角為蛟,無角為螭,無腳為蠋。
龍有九個孩子,每個孩子都有龍的部份外觀及內涵特性,但是每個孩子長得不像龍。
一說:囚牛 | 睚眥 | 嘲風 | 蒲牢 | 狻猊 | 贔屭 | 狴犴 | 負屭 | 螭吻
另說:贔屭 | 螭吻 | 蒲牢 | 狴犴 | 饕餮 | 蚆蝮 | 睚眥 | 狻猊 | 椒圖
其他:螭 | 麒麟 | 犼 | 貔貅
傳説中的人類始祖伏羲、女媧,皆龍身人首(或蛇身人首),又被稱爲「龍祖」。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、黃帝,傳説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,「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」(《竹書記年》),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「神龍首」而生,死後化爲赤龍。因而中國人自稱為「龍的傳人」。
傳說龍能隱能顯,春風時登天,秋風時潛淵。又能興雲致雨。龍後成為皇權象徵,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,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。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,普遍尊尚「龍」。中國民間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龍的傳說。
《山海經》記載,夏後啟、蓐收、句芒等都「乘雨龍」。另有書記「顓頊乘龍至四海」、「帝嚳春夏乘龍」等傳說。在中國,流行 「耍龍燈」(「舞龍」、「龍燈舞」)等風俗。
最早時鳳凰由於五行屬火,因此被視為陽,代表雄性;而龍五行屬水,被視為陰,代表雌性。後由於龍的形象更為帝王所喜歡,因此改為以龍為陽,以鳳凰為陰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